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给全体师生回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并强调新起点上,希望天津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11月6日,入党积极分子地科第1实践队针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进行专题采访。
采访学院党委书记徐延平老师
问题一:请您谈谈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的认识?
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130周年校庆之际亲致回信,这既是对天大兴学强国、矢志创新的崇高礼赞,更是对全体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深切期许和重托!总书记的回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服务强国建设大局的殷切重托,深刻领会把握重要回信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把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问题二:请您谈谈下一步学院将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做出的重要指示?
回答:重要回信强调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创新”被强调了61次,“绿色”出现了20次,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重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奋进方向。学院将持续深化人地关系研究,组织跨学科团队攻关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气候研究与经济发展议程更深融合;将重要回信精神要点融入育人体系,在教学中深化“双碳”元素融入,持续提升学生认识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推动实现基础研究与国家“双碳”战略等重大需求的对接,以坚实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绿色发展。
采访的最后,徐书记勉励我们,青年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国家的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需要每一位青年以“实事求是”为基、以“追求卓越”为魂,以“文化传承”为炬,在时代浪潮中书写青春答卷。“青春不是年龄,而是奋斗的姿态;卓越不是终点,而是永不停步的追求。”百卅天大正青春,十岁的地科应该更加朝气蓬勃。
参访学院副院长刘波老师
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学院如何把这一指示具体落实到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运行和科研工作中,使其真正成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
回答: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基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指明了做好基础研究这篇大文章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从1999年起,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4个方面,遴选建设106个国家野外站。经过系统建设,这些国家野外站在长期连续基础数据获取、自然现象和规律认知、推动相关领域方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环渤海国家站(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方面要持续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化科学观测,通过定期的维护野外观测设备,保障监测数据的稳定,开发建立环渤海野外站观测数据汇聚和管理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围绕碳汇形成与稳定机制、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碳汇关联性、气候变化的湿地响应与反馈等科学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并开展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深化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实现基础研究与国家“双碳”战略等重大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坚实的科技支撑服务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天大”的智慧与力量。
采访学院党委组织员李灵枝老师
问题:请您谈谈学院基层党建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回答:总书记的回信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指导意义是全局性的。对于同学们而言,关键是要学会从大方向中发掘与自身实际的结合点,一定要让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地。
在党支部层面,可以围绕同学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开展活动:如何提升学院专业课课程质量、如何优化学院的学术报告氛围、如何应对AI工具带来的学术诚信挑战等。在学生就业方面,学院可以组织职业测评、企业参访、政策解读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拓宽视野,了解国家发展急需的大数据、AI赋能等新兴领域。作为学生,尤其是入党及在过程中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其中增加学院、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小事”入手,是学院落实重要回信精神的有效途径。
采访学院办公室吕克老师
问题:请您谈谈在学院日常运行和科研教学保障中,后勤工作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科研”的理念进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出的“提高人才质量”?
回答:科研与教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后勤服务的坚持根基与无声托举。我们始终将“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学院文化中,全力保障办公室和实验室设备高效运行、后勤服务精准响应;同时率先践行绿色校园建设,以节能减排的扎实行动,为师生营造安全、整洁、舒适的科研生活环境。
采访23级博士生桑丽源
问题:作为23级博士生的班长,你认为在落实重要回信精神方面应该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回答:在科研攻关上当先锋: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在专业领域深耕钻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同学上作表率:利用班长身份,主动了解同学困难,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建设互助共进的班级文化,增强集体凝聚力。在学风建设上树标杆: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营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我将以“党员+班长”的双重身份,既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做服务师生的“勤务员”,以实际行动践行重要回信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采访23级硕士生弓耀奇
问题:作为今年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你如何践行重要回信中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
回答:科技发展的参天巨树,必深扎于基础研究的磐石根基。身为学生党员,我们当以 “砺剑铸盾”之志深耕专业基础,更要以 “点石成金”之能推动成果转化为可以落地的方案,并主动的与企业、环保部门合作。唯有如此,方能在科研新征程中创造价值。
采访24级硕士生张蓓
问题:作为地科院混合2024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支部下一步如何践行重要回信精神?
回答:组建“地学青年说”小论坛,请各个中心的优秀师兄师姐来分享科研感悟和论文成果,促成中心之间的交叉。把支部活动搬到野外去,在环渤海国家站实习,并在现场组织生活会,讨论“海洋强国”、“生态保护”等问题。开展“企业开放日”,支部摆个“技术小摊”,主动邀请附近的环保企业或者环保部分的基层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给支部讲授科研和实地工作对接的事宜。利用支部的多领域专业知识,设计海岸带变迁、地质灾害、气溶胶污染和微塑料迁移等科普展板。
采访25级博士生孟令辰
问题:作为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新起点上,在个人的科研生活中如何践行回信的重要精神?
回答:作为党员,我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的重要精神,明确了未来博士四年的学习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挂钩,与京津冀协同战略挂钩,诚信科研,为京津冀一体协同的环境问题治理研究贡献我个人的力量。
三、实践学习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深受启发,倍感力量。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征程,不断进步、完善自我。我们是学院和学校乃至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需要每一位青年做实事求是的行动派,拒绝躺平,拒绝空谈,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初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结语
以回信精神为指引
以兴学强国为使命
以实事求是为根基
以追求卓越为目标
做实事求是的“行动派”
做追求卓越的“追光者”
做文化传承的“火炬手”
愿新时代地科青年前赴后继
以足印解译大地脉动
携星辉叩问寰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