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首页

“宇”你同行,寻找另一个地球——郑永春研究员做客“北洋大讲堂”

2020-10-13

" 以前,我们看到的满天繁星,基本上都是像太阳那样的恒星。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它们的周围,有无数个像地球一样的行星。"

——郑永春


2020年10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获得者、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科协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郑永春博士受邀做客“北洋大讲堂”,带来了“寻找另一个地球”主题报告。



我们来自哪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是孤独的吗?(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                                                 

我们要到哪里去?(宜居星球在哪里?                                              

浩瀚星空那一点蓝光,地球已然孕育了千亿人。从“五行七曜”到“八大行星”,从“踏足月背”到探索地外文明,行星研究带来振奋人心的新发现,使我们的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让地球在宇宙中不再另类,让地球生命和人类融入更广阔的宇宙生命体系。

图为在月球遥望地球示意图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肉眼观测”到“天眼FAST”,多普勒法、天测法、凌星法、直接成像法、视向速度法、微引力透镜法、机器学习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使我们越来越了解类地行星。从“太阳的宜居带有多宽?”到“黯淡太阳悖论”,从“生命为什么离不开液态水?”到“地球,宇宙的奇迹”,从“系外行星有生命吗?”到“如果看到只有一个像素的一颗系外行星,我们能发现那上面的云、海洋和陆地吗?”,郑老师的报告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个人的命运,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人类的命运,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的理解。”

凌星法进行行星探测(当一个行星从恒星面向我们的一面经过时,会遮挡恒星的部分光芒,从而导致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减小

最后,郑老师结合中国“天问一号”和美国“毅力”火星探测任务的最新进展和背后故事,详细阐述了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家们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无论是“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的愿景”还是深邃太空中自拍的那一抹鲜艳中国红,都见证着中国科学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奋斗与付出。 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是大国崛起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对地球未来负责的态度,更是我们对自身、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


“从现在开始,随时随地,仰望我们头顶的天空,

要心存敬畏,要保持谦卑,

要让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有更远大的梦想。

我们希望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

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内心世界。

人生只有一次,我希望让他过得更加丰盈。”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天津大学教务处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