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党群工作

“正师风师德,促研究生教育” ——教师第一党支部开展第二届支部中心间学术交流日活动

2020-12-01

结合《师德师风宣传和学习》以及《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草案)》学习和讨论系列活动,2020年11月29日我院教师第一党支部联合同位素前沿科学研究中心、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和界面-土壤过程演化研究中心开展了支部-中心间第二届学术交流日活动,旨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规范从教行为,探索立德树人培养机制和评价标准。交流活动持续一天,共9位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做了学术报告,60余位师生全程参加。活动由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陈玖斌教授主持,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师生积极发言、讨论

陈玖斌首先从学术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和青年教师关注与培养方面介绍了举办此次交流日活动的意义,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了解各自研究领域和进展,推动学科交叉,充分发扬科研背景特色,瞄准国际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守护绿水青山”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应对技术方法

图一 陈玖斌老师主持开场

活动中余光辉教授作了题为《土壤中生物有效性钼的调控机制与固氮效应》的报告,介绍了钼元素在土壤生物固氮中的作用,认为有机物可以提升生物有效性钼,并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钼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和大家深刻探讨提升生物有效性钼的机制。

图二 余光辉老师报告

紧接着,戚羽霖副教授作了题为《给予质谱方法的木质素混合物研究》的报告,对比了四极杆质谱、飞行时间质谱和傅里叶质谱的质量分辨能力,并介绍了开发木质素的质谱表征方法,为研究木质素提供了科学方法。

图三 戚羽霖老师报告

陈玖斌教授作了题为《金属同位素在土壤环境中的潜在应用》的报告,首先通过介绍了金属同位素在地球表层、深层物质转化迁移,环境变化及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应用,之后以锌同位素为例,对金属同位素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来源解析、成土环境判定、生态过程等多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金属同位素在未来多种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图四 陈玖斌老师报告

孙若愚副教授做了题为《青藏高原近40年来大气汞含量与同位素变化特征》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汞同位素的三维分馏模式,并发现垫状点地梅的汞含量和质量分馏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大气气态汞的含量和质量分馏值,可作为大气汞和其他挥发性污染物长期变化的生物检测器,为研究全球汞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研究途径。

图五 孙若愚老师报告

孙新超副教授做了题为《森林生态系统氮水循环过程研究》的报告,通过介绍森林间伐对蒸散发过程的影响、大气降水——冠层界面水文化学过程和森林植物淡水利用特征,为大家带来森林生态系统氮水循环的新视野,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水循环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机理。

图六 孙新超老师报告

张坚超博士做了《稻田生物膜与磷素循环增效》的报告,让大家深刻了解到生物膜在植物吸收转化磷肥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利用生物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七 张坚超老师报告

郝倩博士带来了《森林动态与气候变化——树的抗性、弹性与个性》报告,介绍了中国北方优势树种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在位置、冰后期迁移和局地森林变化,深刻阐释了树的“抗性”,“弹性”和“个性”,对于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具有深刻意义。

图八 郝倩老师报告

孙富生博士介绍了常规堆肥和蚯蚓堆肥对重金属的钝化和去除作用,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堆肥过程研究并发现三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并阐述了蚯蚓在堆肥过程中对重金属的作用机制和潜在价值。该研究提供了蚯蚓碱解过程可以作为绿色工艺中的附加值较高的产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潜在应用。

图九 孙富生老师报告

孙少波博士做了《基于GEE和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的环渤海滨海湿地高分辨率空间分布信息提取研究》报告,介绍了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地形指数信息快速提取滨海湿地空间分布信息技术流程,为区域滨海湿地保护与治理及研究提供了可靠和精度较高的基础数据。

图十 孙少波老师报告

活动最后,陈玖斌对大家的精彩报告做了简要总结,呼吁各个研究中心的老师认真践行《天津大学师德公约》,深化认识、深入思考,营造重德崇德养德、学优争优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应为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应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刻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作用和现代科技为科研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不同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科技手段助力研究工作。

图十一 参会人员合照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天津大学教务处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