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培育课程之一,《环境生态修复》以“基本认知—深入理解—研究实践”为主线,探索构建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科研实践能力。
理论课堂:思政引领启心智
2025 年 10 月 16 日,课程负责人余光辉教授邀请天津农学院刘惠芬教授做课程思政示范课。刘教授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引领,巧妙融合“土十条”政策、第三次土壤普查等元素,通过天津滨海新区“稻蟹共生”、盐碱地治理等典型案例,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实践。

实践课堂:实地教学强担当
2025 年 10 月 22 日,课程团队组织学生前往环渤海国家站——官港土地可持续利用试验场开展专业实践。余光辉教授、孙富生副教授带领学生参与玉米收获,结合实际田间管理过程讲解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施用、绿肥还田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并借助人工降雨装置,让学生深入理解在海水入侵与极端气候条件下滨海盐碱土水盐运移过程对土地修复研究的科学意义,深化对生态修复科学内涵的认识,激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


专家简介:刘惠芬,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市级教学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负责人、市级一流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负责人。天津市十四届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生态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学会、农学会理事,天津市土壤防治专家库专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主持市级教改项目2项,获天津农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15项。
官港土地可持续利用试验场:是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渤海国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通过观测实验探索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