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研究内容
①具有系统揭示滨海地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演变影响的条件。环渤海滨海湿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物种库,对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天津市滨海湿地共有植物72科400余种,包括碱蓬、芦苇、柽柳等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环境价值的植物资源。滨海地区具有地表河流和地下潜流向海物质输送、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河流、滨海湿地、农田、林地和草地以及城市等相互交错的丰富类型,也是近百年来气候变化、近海水动力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演变影响显著的地区,大气(升温、极端降水、空气污染)、土壤和沉积物(硬质化、盐碱化、污染)、生物(湿地退化、生物量减少)、水文(海平面上升、入海水量减少、水污染、地下水漏斗等)变化极为显著。
②环渤海滨海地区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为探索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相互联系的认识和协同发展途径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人口变迁,华北平原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城市化等人类改造活动,以及滨海地区大气环境治理、围海造地、海岸带防护工程、水资源和生态保障工程等人类社会实践,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理想实践场所,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为深化人与自然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制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绝佳的条件。
综合监测站以“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渤海国家站”)为主要依托,联合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以天津滨海地区为核心观测和研究区,辐射京-津-冀的环渤海滨海区域:沿东-西、南-北方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农地、林地等,布设观测样带、样地,同时利用已有的气象、水文、生态等观测站点,以反映陆-海作用、人类活动等对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渤海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科学管理和功能提升提供支撑。
2.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监测指标
生物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频率 |
种类组成与种群数量特征 |
植物种名、株数/多度、叶层平均髙度、盖度、地上部活体鲜重、地上部活体干重 |
1次/年;每5年做一个季节动态(在生长季1次/月) |
群落特征 |
基于分种观测,按样方统计:种数、优势种、优势种叶层高度、密度;按样方观测:群落盖度 |
1次/年;每5年做一个季节动态(在生长季1次/月) |
群落地上生物量 |
基于分种观测,按样方统计:地上部活体鲜重、地上部活体干重 |
1次/年;每5年做一个季节动态(在生长季1次/月) |
群落地下生物量 |
根干重(0-40 cm) |
1次/5年 |
遥感地面验证信息指标
指标分类 |
观测内容 |
下垫面辐射特征 |
地表反射率 |
地表反照率 |
地表温度 |
植被群落特征 |
冠层高度 |
生物量、生产力 |
植被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