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M2.5中有机硫酸脂定量方法构建和分布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2022-05-03

  近日,我院李晓东教授课题组在PM2.5中有机硫酸脂(OSs)定量分析方案建立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osulfates (OSs) in PM2.5 in Tianjin, Northern Chin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otal and three OS species”为题,发表于环境学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丁士元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晓东教授为通讯作者。

1 文章摘要图

  OSs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反应性吸收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人为影响下生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示踪剂。对OSs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不仅可以为二次气溶胶含量的模型模拟提供数据支撑,还可以帮助分析潜在的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过程并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成因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影响。受限于检测方法,OSs检测方法不完善,大多数OSs没有被检测到,且大多数OSs没有商业上可获得的标品。因此,研究将OSs总量分析与典型OSs进行结合,对OSs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

  研究发现冬季和夏季PM2.5中总OSsS含量分别为0.6±1 μg/m30.4±0.3 μg/m3。苯甲基硫酸盐(BS)含量较低,仅占甲基硫酸盐(MS)的0.8%-4.8%和乙醇酸硫酸盐(GAS)的0.01%-0.3%GAS的平均含量夏季高于冬季,MSBS的含量相反。冬季MSGASBS的浓度在夜间较高,而其在总OSs中的占比则白天更高,表明未定性的OSs浓度在夜间远高于白天。相对湿度(RH)在冬季OSs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SO42−的酸催化反应可能是冬季OSs形成的主要途径。夏季高TRHO3主导生物源GAS生成,而冬季高NO2SO2主导了人为源OSs生成。进一步计算发现,总有机硫酸脂的硫含量占总有机硫和MS+GAS+BS的硫含量占总有机硫酸脂的含量分别小于10%5%。结果表明PM2.5中仍有大量的有机硫化合物和有机硫酸脂未被发现,仍需要开展大量研究深入分析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41773006)的资助

文章信息:Ding, S., Chen, Y., Devineni, S.R., Pavuluri, C.M. and Li, X.-D. (202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osulfates (OSs) in PM2.5 in Tianjin, Northern Chin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otal and three OS speci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34, 155314.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5314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天津大学科技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