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毒污染物研究来说,大家一般只关注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暴露浓度,国家环保标准中也只对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规定。但是,目前的研究忽略了有毒物质的暴露次序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日常生病吃药的时候只关心用药量,但是从来也不会去思考不同药的口服顺序是否会对最终的药效有影响。那么最直接的科学问题是:污染物的暴露次序跟最后的毒性效果是否有相关性?
天津大学地科院滕辉教授课题组通过微宇宙试验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发现:镉(Cd)和苯胺的不同暴露顺序(先Cd后苯胺、先苯胺后Cd、Cd和苯胺混合)能够显著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以及土壤氮循环过程。其中,先Cd后苯胺的毒性效果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并且先苯胺后Cd处理与Cd和苯胺混合处理相比也具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为目前场地复合污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表明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研究应该重视污染过程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一区TOP杂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博士生刘艳娇为论文第一作者,滕辉教授和张坚超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9YFC1804402)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40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