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下午13时,我院讲席教授刘静走进新华网名校公开课的直播间,和广大网友一起《探寻地震之“源”》。
刘静,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长期致力于活动断裂和地貌领域研究,综合野外观测,数值模拟和年代学测试等手段,在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地表侵蚀与构造地貌等方面做了系统性工作,揭示青藏高原抬升及地貌响应,岩石圈与地表过程的耦合及其灾害效应,量化活动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阐释百万年-人类活动时间尺度构造-侵蚀-气候共同塑造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过程。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SCI 引用5600余次。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
目前兼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专家;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地震地质副主编,科学通报、中国科学、Tectonophysics和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等期刊编委,美国AGU年会组织委员会构造物理领域委员。
本次公开课就地震发生的机理、地震避险以及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理论三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壹 地震发生的机理
地震是岩石(断层带岩石)发生突然断裂并相对运动;激发的弹性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并产生地表晃动。人们感觉到的是地震发生后向外传播的震波。
贰 地震避险
叁 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理论
地震发生机理的研究是实现地震预报的前提,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深地探测,助力地震机理的探索。自然灾害与我们常伴,基础和应用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准备策略预案、防控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