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20日弥漫大半个北方的雾霾我们仍心有余悸,听说下一轮已经在路上了。今年下半年北方地区雾霾间隔时间短,持续时间长,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并且重视空气质量问题。你是否也想逃离雾霾,生活在蓝天下。本期的“聚焦关键”学术沙龙带你探索青藏高原地区蓝天白云下的大气状况。
(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做对比)
12月22日,地科院“聚焦关键”学术沙龙于卫津路校区第三会议室举行。本期主讲嘉宾为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丛志远研究员。丛老师围绕南亚大气气溶胶,特别是黑炭气溶胶跨境传输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读。
青藏高原地区是很多旅游爱好者心中的“净土”,但是丛老师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活动也已对该地区的空气造成很大影响。在众多污染物中黑炭(大气气溶胶中的重要成分,富含碳的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燃烧产物)成为研究重点。而南亚地区(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黑炭随季风输入是青藏高原地区黑炭的重要来源。
南亚地区卫星观测数据以及在蓝毗尼和纳木错两个大气观测站点野外长期观测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牧民牛粪燃烧,纳木错等旅游景区旅游旺季汽车尾气排放等对于当地大气黑炭气溶胶的影响并不大。而外源生物质,即南亚地区居民焚烧秸秆,城市取暖用煤等是造成大气黑炭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黑炭随着高原地区季风的变化大量输入。丛老师指出,大气中黑炭含量的增加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也加速了冰川地区的雪融化量,对高原地区的整体环境变化造成很大影响。
地科院现有多位老师和学生进行大气气溶胶方面的研究,丛老师的讲座极大扩展了师生对于不同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大气状况,传输方式的认识,拓宽了研究领域。同时丛老师的报告也让我们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全地区、全球化的,不应只将重污染地区作为治理重点。
丛志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冻圈大气环境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现担任Elsevier出版社《Atmospheric Research》副主编,并先后获得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