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SDIC)项目交流会在卫津路校区召开。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主办,学校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承办。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兰玉杰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斌主持开幕式。
杨贤金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来宾表示欢迎。他表示,天津大学始终秉持“兴学强国”的使命,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性问题的研究,由刘丛强院士领衔的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在地球关键带过程、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专家学者搭建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探索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并表示天津大学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天大”智慧。
兰玉杰在致辞中指出,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已与2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22年起组织实施SDIC,支持中国及“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科学家开展合作与交流,已立项资助100项培育项目或重点项目,合作伙伴覆盖全球45个国家,初步形成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国际科研合作新范式。兰玉杰强调,当前国际科技合作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呈现出从“分散探索”走向“系统整合”,从“技术竞争”迈向“生存优先”的鲜明趋势。希望与会科学家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围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跨项目、学科的深度对话,激发思想碰撞,孕育创新共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力量。
SDIC科学专家组组长刘丛强从SDIC科学主题与目标、优先资助领域及实施策略进行了解读。他呼吁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议题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构建“生存优先”理念的全球科学议程,优先解决威胁人类整体存续的全球性危机(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崩溃等),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文明的协同行动,系统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局长范英杰汇报了SDIC设立的政策背景、项目定位、实施以来的资助情况,并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组织的第419期双清论坛的讨论情况和专家共识。
此次会议围绕地球系统过程、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以分会场的形式同步开展。在研项目负责人汇报了科学计划立项以来的进展、成果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与会专家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凝练“一带一路”区域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共同为SDIC的下一步组织实施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张林秀等专家组成员及项目负责人100余人出席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部分内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