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学大讲堂特邀学术系列报告

2020-09-07

报告地点:16-221报告厅 (线上:腾讯会议 908295738)

报告时间:2020年9月8日 14:30-16:00

(一)报告题目: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发展趋势

报告人:李献华

内容简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现代定量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基于放射性衰变定律测定各种地质体(包括部分天体)的年龄,为研究地球(及其他星球)及其各圈层的形成演化和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演变过程提供精确的时间坐标。近20年来,随着微区、微量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在“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高效率”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极大地催生了地质年代学数据的广度和丰度,实现了从测定深时地质作用形成时代到理解地质作用的速率和过程的飞越,提高了深时地球的研究水平。

报告人简介:李献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岗位教授兼地球化学教研室主任;《Lithos》和《Atomic Spectroscopy》杂志主编。主要从事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最早确认华夏陆块存在太古代地壳物质,在9亿年前与扬子陆块拼合形成华南大陆,标志着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最终聚合;在多个大陆上厘定出多期新元古代地幔柱来源的高镁基性岩,为超大陆裂解机制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关键岩石学证据。领导建设了我国最早的激光-ICPMS定年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锆石微区定年和微量元素同时测定新技术;发出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微区原位同位素定年新技术和多种矿物微区同位素分析标样,为深入研究行星和地球早期历史、大陆演化和重大环境生命事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面向矿床学研究的变革性原位分析新技术”和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重点部署项目“中国主要稀土矿床成因与资源潜力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著450余篇,并得到广泛引用,h-index = 87(Web of Science),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SI全球地学高被引学者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2名),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第1名)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二)报告题目:嫦娥4号的主要科学成果

报告人:林杨挺


内容简介:嫦娥4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着陆于月球背面,并降落在月球最大、最深的南极-艾肯撞击盆地中,实现了对月球深部物质的原位探测。月球车-玉兔2号已行进约600米,获取了巡视路径的高分辨数字高程图、月壤和浅层结构、以及月表物质组成等大量探测数据。数字高程图和浅层结构表明,玉兔2号探测的月表物质来自临近撞击坑挖掘出的下月壳岩石,而不是源自月幔部分熔融的玄武岩;成像光谱解译出这些月表物质的组成为含少量橄榄石的苏长岩质,可能从南极-艾肯盆地的撞击熔岩湖中结晶分异形成。

报告人简介:林杨挺,国际陨石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杰青。主要从事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陨石中的太阳系外物质,太阳星云的形成与演化,小行星的热变质,太阳系早期的岩浆分异作用,火星地质学,以及陨石中灭绝核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研究。发现超新星成因SiC的新类型,并首次在极还原的顽辉石球粒陨石中发现超新星成因氮化硅,提出太阳星云中太阳系外物质分布不均一的观点和证据;发现新的富Ca、Al包体类型,给出太阳星云连续冷凝的实验证据,揭示碳质球粒陨石中主要富Ca、Al包体类型之间的成因联系,并提出不同化学群陨石中富Ca、Al包体同源的观点和证据,初步勾画出太阳星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框图;发现第一个EL3型陨石,从而最终确证EH与EL群顽辉石球粒陨石具有各自独立的母体,系统阐述了极端还原条件下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与陨石母体的热变质特征, 并发现二种新的矿物;组织并开展对我国回收的南极陨石的分类鉴定工作,发现二个新的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一个来自灶神星的玄武岩, 以及其他特殊类型陨石,并对火星陨石开展岩石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研究;首次发现陨石中存在灭绝核素36Cl的直接证据,给出其初始比值(36Cl/35Cl=1X10-6)。该发现将对太阳系早期演化提供新的同位素测年方法,并进一步支持灭绝核素的超新星成因假说。一直参与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论证工作,担任嫦娥3、4号科学研究核心团队组长、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预先研究团队组长、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月球与行星科学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天津大学科技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