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至10月2日,我院徐胜教授带领本科生团队赴日本东京大学开展地学联合实习。此次跨国实践以“学术交流+实地考察+文化浸润”为核心,旨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深化对地学领域的多维认知,为中日地学领域合作搭建青年交流桥梁。

实习期间,团队以“地质考察+城市调研+学术交流+文化感知”为主线,每日行程紧凑且富有深度,在8天时间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自然到人文的全方位学习。
溯源地球演化,解析科学原理
团队前往浅仓山公园,实地观察富士山火山地貌特征,在指导老师解析下,深入理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下的日本火山成因,并对比中国长白山与日本富士山在形成机制、活动规律上的差异;随后赴富士山火山堰塞湖——河口湖,围绕“火山喷出岩年龄测定”展开专题讨论,回顾传统的钾-氩、碳十四等测年法适用场景,掌握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法的替代原理与操作逻辑。




在东京大学高桥嘉夫教授带领下,团队前往筑波山及周边区域,使用便携式能谱仪测定花岗岩中稀土元素含量。高桥教授结合实测数据,讲解稀土矿床形成机制,剖析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与坡度、坡向等地形条件对稀土元素富集的影响,并指导学生通过“气候条件+花岗岩风化程度”预判日本潜在稀土矿床发育区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的深度融合。




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福岛研究部,科研人员系统介绍福岛核泄漏事故后的核辐射监测技术、污染物采样分析方法及放射性废弃物处理流程,详解当前治理成效与长期规划,同时分享日本应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策略,包括清洁能源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区域优化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预测;团队还前往太田川山区观察河流底栖生物与野生植物,赴浪江町海边参观核泄漏后拆迁居民区旧址与保留的请户小学,通过土壤样本与土壤剖面,学习识别不同时期海啸作用痕迹。




团队还参观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工厂,了解了核电站的组成和历史沿革,复盘了2011年东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设备防护不足等导致核事故的起因,事故后救援经过,核废水和污染物处理、反应堆退役等技术难题,并观察核泄漏区域内苔藓、地衣等先锋植被的生长速率与形态变异,探究生态系统对核辐射环境的响应机制。
对比中日差异,感知文化脉络
东京城市功能调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新宿、银座、涩谷等东京不同功能区,围绕人口分布特征、立体化交通网络运营、城市功能区规划逻辑(含城市绿化、公共服务配套)开展实地观测,结合地理学专业视角对比中日城市建设理念差异,理解高密度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文化地标探访。实习期间,团队走进东京大学校园,感受其独特校园文化;参观朱舜水之碑,深入理解其“经世致用”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追溯中日传统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搭建校际桥梁,碰撞思想火花
在高桥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核心实验区域,近距离接触粒子加速器、核物理探测仪器等设备,了解其用途与应用场景,初步掌握日本前沿科研设施的运行逻辑,激发科研探索兴趣。此外,团队还参观了日本地质调查所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示与科学资料,深入了解了日本独特的地质结构、地质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环境变化的监测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应对。




团队与东京大学师生在福岛共同举办友好烧烤晚宴,以英文为交流语言,围绕日常生活习惯、地质、环境、化学等学术研究方向展开轻松对话,分享学习与科研中的趣事及困惑,初步建立校际师生友谊与学术联系。双方围绕“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与突破方向”“放射性核素与生物的相互作用”“河流系统中放射性铯的迁移与动态分布规律”三大专题开展学术汇报与心得交流,实现观点碰撞与知识互补。


学术友谊长青,探索永无止境
此次赴日地学联合实习,是我院推进“地球+”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又一重要实践。从富士山火山地貌到福岛核环境治理,从东京城市调研到中日学术对话,学生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在交流中拓宽全球视野,更在文化感知中深化对国际合作意义的理解。

实践团员有话说
“从新仓山远眺富士,到福岛核电站的实地参观,这次实习将宏观的地质图景与微观的环境挑战紧密相连。与东大同学的联合汇报和烧烤夜话,更让我感到科学无国界,我们青年学子肩负着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使命。”
——地科院2022级本科生 张紫钰
“这是一次跨越学科与文化的探索。我们不仅在筑波的实验室里感受科技前沿,在浪江町海岸反思灾害,更在与日本师生的每一次交流中收获新知与友谊。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全球视野,也让我对未来在地球科学领域的深造方向更加明确。”
——地科院2023级本科生 李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