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7月12日,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携手登峰平台,共同举办“地理科学实验室线下研学营:走进数字地球”,共有来自全国21所高中的29名学员齐聚卫津路,共同体验地理科学之大美与神奇。

本次活动为期四天,涵盖破冰、科普讲座、趣味实验、科学实践、校园参观、朋辈交流等,让营员们在知识学习、动手能力,校园生活体验等多方面有所收获。
开营与破冰:名师引航启新程
7月9日上午在地科院报告厅举行温馨而又热烈的开营仪式。地科院常务副院长李思亮教授、陈伟副教授、平博副教授等及多位导师出席。李思亮系统介绍了学院概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学习与实践机会,并希望营员们深入地了解地理科学学科,为未来大学生涯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开营仪式后的破冰活动新颖而有趣,让营员们迅速打破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基础。
科普与实验:知行合一探奥秘
活动期间,多位地科教师带来了精彩的地学科普讲座。王礼春教授题为《地下水系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讲座从水的起源、水文循环以及分布引入,对世界上比较显著的水文景观进行了深度剖析;陈伟副教授以《从RS到GIS:走进3S世界》为题,通过遥感技术的影像资料展示,深入介绍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吴礼彬副教授结合自身考察经历,讲述了《从西沙到南极-地球科学的诗和远方》;胡伟副教授从《大气里的小生命——大气微生物与地球系统》讲起,详细阐释了空气微生物、生物学等概念;孙少波副研究员以《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与前沿探索》为题,展示了卫星遥感的技术实现、应用原理及未来发展方向;王钺博老师从“磷酸盐矿物与人类文明的交织”展开,揭示了矿物世界的奥秘。
在导师的指导下,营员走进了国际一流的地球系统科学实验分析平台,分组参与了“水系统环境”“水中离子分析”“微观形貌观察与元素分析”“纳米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NanoSIMS)实操”等多项高精尖实验,并学会了正确使用罗盘,完成了对实验目标方位的测量工作。

营员进行水样采集、数据预处理、质谱分析以及微观形貌观察等实验通过科学讲座与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营员们深刻体会到地球系统科学的多元魅力,不仅建立起“海陆空”多维度的地球科学认知框架,掌握了罗盘测量等基础技能,更在实践中理解了水循环等复杂系统的研究逻辑。营员们表示,这种“讲座-实验-实操”的全链条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和科学思考,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子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参观与交流:文化浸润促成长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营员参观了天津大学校园地标建筑,了解了天大历史与文化底蕴;参访了地科院纳米离子探针质谱室、紧急分离装置等,近距离了解加速器、光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离子色谱仪等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了科研视野。


参观天大校园及地科院
活动中,学生志愿者介绍了天大的基础设施及两校区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分享了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经验。地理科学系副主任丁士元副教授讲解了高中地理与大学地理及地球科学的区别,并就同学们关心的专业培养方案、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详细互动交流。
总结与汇报:启智求真向未来
活动尾声,各组营员精心展示了他们在活动期间的学习收获与心得体会。地科院副院长李晓东教授为优秀营员颁发了证书。他强调,高中阶段既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更要保持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为大学阶段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他也向学员们表达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家未来能再次相聚天大校园,开启新的学习征程。

营员汇报展示
本次“地理科学实验室线下研学营”搭建了专业的学习平台,不仅让营员们现场感受了大学名师的风采,掌握了相关地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以及对科学实践的理解,点燃了探索未来的热情与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正如张同学在临别发言中提到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地理科学家可以同时看到岩石的年轮和城市的脉动,而且科学探索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祝愿所有营员学有所获,在更高处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