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首页

陈德亮院士做客北洋地球系统科学论坛暨北洋大讲堂

2025-07-01

 2025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做客第四期“北洋地球系统科学论坛” 暨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本期论坛由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共青团天津大学委员会、天津大学青年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报告会由刘丛强院士主持,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文平致辞。崂山实验室蔡文炬院士、中山大学范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杨新教授等14000余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论坛交流。

陈德亮院士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长期专注于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者,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在本期论坛上,他以《地球系统科学在人类世的挑战和机遇》为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剖析了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地球系统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而展望了该领域有望取得的科研突破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潜在贡献

  报告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视角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简史,强调地球系统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组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复杂系统非线性、跨尺度等典型特征。地球系统科学聚焦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并且服务于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地球系统科学面临“提升环境预测的实用性、完善的综合观测系统、预防颠覆性环境变化、推动可持续转型、创新可持续解决方案”五大挑战,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手段以及“临界点”等复杂系统理论能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陈德亮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发展需要与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愿景以及国家利益紧密联系,通过组织良好的国际协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跨学科手段的优势,在数据、模型、通用标准/协议等方面不断努力,从而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在交流环节,报告人与现场师生和线上观众就“中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现状、优势和挑战”、“碳固定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应用潜力”、“区域气候模式降尺度方法的挑战和创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实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使观众对地球系统科学及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报告会前,校长柴立元院士在会议楼贵宾室会见了陈德亮院士和蔡文炬院士一行,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天津大学的关心支持,期待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点击观看视频回放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43802      

学生感悟

本期讲座让我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人类世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丧失,从环境污染到资源短缺,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地球系统模型的改进提供了可能。在今后的科研中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紧跟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用新方法、新技术去攻克难题。

——2023级硕士孟令辰

陈德亮院士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性与广阔的视野,更加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在不同层面上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结合,它更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基础。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基础的地学知识,还需要系统思维与跨学科合作,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等复杂问题。

——2024级硕士杨忠豪

关于“北洋地球系统科学论坛

当前地球系统演化已进入自然与人类共同影响的地质新时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地质营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改造和影响地表形态、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挑战。

应对这些全球化挑战,亟需建立、完善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致力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以系统学为基础,构建地球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范式,将表层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自然-社会耦合关系、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特征,明确系统适应性、脆弱性和可恢复性等变化机制,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推出“北洋地球系统科学论坛”系列报告,围绕地球系统科学的重点方向,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交流,打造国际前沿学术交流平台,为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与学科建设赋能

     论坛主页:https://earth.tju.edu.cn/ISESS/cn/home/kxlt.htm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天津大学教务处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