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研究方向

2020-03-02

1)气溶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环境变化

综合利用大气化学、气象学、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手段,研究环渤海区域大气气溶胶和湿沉降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及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为评估气溶胶对生态系统、公共健康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 陆源和海洋源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气候效应

· 陆源和海洋源大气微生物对大气过程和气候的影响

· 大气气溶胶排放与沉降对陆地/海洋-大气界面生物区系的影响

· 环渤海雨、雪和云雾水化学和微生物特性及气溶胶--降水-气候系统反馈机制

· -气界面的碳、氮、硫循环和痕量金属(如铁、汞)地球化学特征

(2)海陆过渡带水文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和机制

通过建立气象、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被等长期环境监测网络和观测试验平台,研究海陆过渡带系统水体来源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揭示海陆过渡带生态系统对水文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构建海陆过渡带生态水文模型,预测在全球变化下海陆过渡带水文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水陆过渡带水动力过程与数值模型

· 湿地植被生态对水分、盐分等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 生态系统耗水机理与维持机制

· 海陆过渡带生态水文演变的驱动机制及预测

(3)环渤海海陆过渡带地球化学循环

利用生物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水文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分布、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 生源要素等地球化学成分在湿地中的生态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效应

· 环境变化过程中滨海湿地系统对CN等循环的响应

· 滨海湿地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

· 滨海湿地水体污染物来源解析和自净过程

· 微量有毒污染物在湿地环境的转化机理及途径

· 滨海湿地陆源物质输出对近海环境影响

 (4)海陆过渡带水土资源利用和生态功能提升技术

 针对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绿色发展需求,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基于人地关系研究,将上述基础理论和方法转化为环渤海地区海陆过渡带生态环境修复和功能提升技术,以解决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支撑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包括:

· 环渤海湿地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防控技术

· 环渤海海陆过渡带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需水量评估

· 环渤海海陆过渡带水盐调控技术与水资源调配策略

· 环渤海滨海地带水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评估

· 环渤海滨海地带绿色发展策略

相关链接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办公网 天津大学科技信息系统